培栋之声 • 校长沙龙 | 第二期: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
发布时间:2020-04-12 4月4日,清明节,“培栋之声·校长沙龙”第二期在铜山实验小学娇山湖校区举行。
江苏师范大学培栋实验学校校长蔡沛东、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朱景坤、爱登堡国际学校校长张永刚、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校长杜庆峰、铜山区三堡小学中心校校长刘吉永、铜山区房村镇小学中心校校长刘军、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胡仁东、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张晓权博士等教育名家齐聚一堂,纵谈“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
与会校长、专家以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背景、意义、价值、目标、内容、思路、方法、方案设计、成果及后续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多角度诠释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的理论基础、流程设计以及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思考。与会校长、专家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教育就是通过挖掘丰富而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享受文化财富带来的滋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江苏师范大学培栋实验学校
校长、硕士生导师 蔡沛东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在今年清明当天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我们几位校长汇聚在这里讨论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也是我们对牺牲烈士表达敬仰、离世同胞表达缅怀的一种方式。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办联合发布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提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学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必须义不容辞地肩负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传播职责,担当“文化血脉”“精神纽带”的赓续使命。中华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教育人来说,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作为基础学校校长,我们把握好传统节日的意蕴、发挥好传统节日的功能、建立好传统节日的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在意蕴。中华传统节日称为“岁时节日”,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岁时节日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它是在我们民族历史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风俗习惯,并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在代代相传中形成文化记忆。文化回忆中具有某种神圣的因素,对它们的现时化往往都带有节日的性质,有人认为,“经由文化回忆,文化群体进行着一种超越寻常的、典礼化的、非日常的社会交往,这种交往的典礼性使之区别于集体回忆的另一种形式———交往记忆,具备了节日庆典的属性”。节日庆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了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功能价值。中华传统节日具有传播文化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确立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功能与价值,它在提升民族认同、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艺术、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它以显在的活动仪式、潜在的思想浸润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与理想的向往、博大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传统节日文化正是在家庭、社会、民族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延续,青少年一代特别是儿童作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更要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传统节日的价值。
实践路径。第一,中华传统节日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教育者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挖掘节日的丰富内涵,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因地制宜地设计节日活动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加以引导并施以积极的影响。第二,学校要以传统节日为纽带,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情感的熏陶,使其耳濡目染,培育其独有的中国传统节日情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我们还应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文化主体性,传统节日的青少年传承和成人传承的区别在于“体化实践”理应成为主导性实践。为此,学校要挖掘传统节日活动资源,以家庭、社区为场域设计情景,增强现场感与仪式感;以传统节日的儿童传承促进节日遗产的世代传承,不让精华被遗忘;以理想信念为旨趣,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朱景坤教授、博士
适逢清明节,而且是一个别样的清明:中华大地警报长鸣,哀悼为抗击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清明追思,忆亲人,祭英烈,悼念逝者,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极高的教育价值。
现在一些学校逐步重视包括传统节日、习俗、家风等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活动开展、课程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如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校长围绕十二生肖开讲的翔宇年课堂、江苏师范大学田崇雪教授在城市书房所讲的二十四节气与文学等都很有创意。学校前些年曾经为了凸显国际化办学特色,围绕西方的一些节日开展了系列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节日活动经验。从前年开始,结合意识形态的要求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开始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语境下,如何传承好、发挥好中华传统节日在育人中的功能,我认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结合传统节日,讲好传统故事。传统节日往往与故事相连,如春节与“年”的故事、端午与屈原的故事、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秋与后羿嫦娥的故事、腊八与佛陀悉达多太子成道的故事等,很具有趣味性、神秘性,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讲与听之中,其内含的一些民风民俗、优良传统、家国情怀、忠贞爱情等人文情怀就会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孩子们成长。
二是结合核心素养,搞好校本开发。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地挖掘可以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充分相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构建、中高考改革的指向,都加大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权重。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习俗、活动、故事、神话传说和关联性诗词等(如元宵佳节,各地有“迎紫姑”“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扭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文娱活动,同时还要吃应节食物,南方吃汤圆、北方吃元宵)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结合现有各个学科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发挥中华传统节日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三是结合校园文化,再现传统节日景象。包含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将传统节日在校园的文化场域中进行场景式、仪式性、符号性的展示和参与,让传统节日融入校园文化。还以元宵节为例,可以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项目,如剪纸、写春联、做灯笼、捏泥人、猜灯谜、包汤圆等,让师生在现代文化背景下,重视体验和审视传统节日独特的魄力和价值。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民族文化传统的应有之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在传统文化课程走进中小学课堂的今天,利用传统节日这个时间节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身处其中的传统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与道德意义,还能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们具有更浓厚的家国情怀、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爱登堡国际学校校长
张永刚
我们常常会陷入这种思维,一个活动开展以后,我们恨不得赋予很多东西。其实最好奉行简单化原则,尤其在我们做校本课程的时候,就是一个关键词,简单而明确,不要绑太多东西以致于使节日本身丧失了它应有的特点和价值。
我的建议是一个学校重点研究一个节日,这样搞联合校本。也就是说,一所学校重点研究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几所学校联合起来一起做校本。这是最省时省力且见效快的方法,只需要一年时间就能启动,第二年再丰富一些内容,就比较成熟了。节日文化的联合校本是一项很好的课题,需要大学教授、专家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让专家们把我们一线老师的经验、感受,提取、组织抽象到理论层面,验证课题成果。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借助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提炼出节庆的精神,要创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正确理解和充分发掘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更要创造性地赋予传统节日以新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节日教育,就要通过节庆活动,使学生感知天人和合、家庭和美、家国情怀等传统观念,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使节日的精神指向成为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种自觉诉求,进而达到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目的。
教育工作者要创造性地赋予传统节日以家庭伦理、家国情怀等文化建设的新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魅力,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应当是,也必然会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最佳方式之一。
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校长
杜庆峰
围绕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这个话题,我想从整体、联系、现实、对策四个维度谈谈我的看法。
从整体的角度看,中华传统节日教育应当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教育的大架构、人的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量,唯有如此,才能从更深、更宽的视域挖掘出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首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背景考虑,我觉得势必就要联系到“四个自信”当中提到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持久的自信,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排在第一位,而传统节日文化又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次,从教育大架构考量,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影响人,我觉得可以通过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每一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探寻节日独特的、独有的、适合的且能融合到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教育线索或者教育素材。最后,从人的发展大格局考察,虽然关于教育本质众说不一,但教育活动继承与传播知识、经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华传统节日与自然万物相连,体现出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渊源,其教育价值对于人的发展影响深远。
从联系的角度看,首先,我们对节日应该有个梳理。既然是传统节日,那就有现代节日。此外,还有东方的节日、西方的节日,汉族的节日、少数民族的节日,全国性节日、地域性节日等。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中华传统节日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元宵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里边大多都与时间、时令、节气等有一定的关系。其次,中华传统节日与儒释道关系的认识。儒释道共通的东西就是人心向善、向静、向自然。四大节日的春节是庆祝春天到来,示意喜庆或又一年的开始。清明节表达天地清明、万物复苏与祭祖感恩。端午节、中秋节似乎都离不开自然、农事、人心。这些传统节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体现了以人为中心并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向往美好、追求和合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的祝愿与期盼。
从现实的角度看,目前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现状,从存在的问题来看,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三无”,即无组织、无意识、无意义。无组织体现为传统节日基本上靠家庭、靠社会营造了一些氛围,没有体系化;无意识就是没有深刻认识到节日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无意义体现在把节日当作假期游玩,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对传统节日的体会和体验。
从策略的角度看,如何将“三无”变为“三有”,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作为校本人文课程予以开发,做到传统节日教育有教材。二是调动家庭、社区的力量,以松散型的方式举办一些有仪式感的活动。三是抓住节日时间节点,引导学生读经典、讲故事、写现实、画所见、抒真情。四是与时代紧密结合开展教育。比如清明节,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讲好三个故事:第一,清明节的传统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慎思追远的人文情怀,涵养宽厚豁达的人生哲学;第二,革命先烈或者英雄人物的故事,可以使学生牢记历史、珍惜今天,培养努力拼搏、刻苦学习的这种良好风尚;第三,抗击疫情的故事,这次疫情中所表现出的公而忘私、舍小家顾大家、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生命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五是运用多种手段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既富有灵气与智慧、又有厚重感与新意的传统节日教育。比如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签名活动或者跟随活动。六是适度的拓展。一方面,除传统节日之外,还有很多富有地方色彩、民族色彩的节日,我们可以去挖掘其来源与历史。另一方面,搜集整理现有的非人文类节日。大多数的节日都是关于人文方面的,而像爱眼日、爱水日、爱鸟日等科普类节日也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应当进一步挖掘。
铜山区三堡小学中心校校长
刘吉永
近二十年来,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开展,师生参与的兴趣,实际教育的意义和效果,大家都感到淡化了、低效了。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教育的功利性评价造成重知识讲授,而轻精神内涵的阐释与教育;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社会节奏的加快,淡化了传统节日人文内涵的挖掘与宣传;三是中华传统节日活动形式的单一性,其趣味性减弱,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四是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宣传,2005年前后的十年间,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这种随意的、自由的、社会的宣传与教育产生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另外,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大都是形式的、碎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016年部编教材的修改,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增加大量的古诗词、经典名篇、古文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2017年陈宝生部长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称之为固本工程;把优势传统文化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称之为铸魂工程;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称之为打底色工程。但是如何落地,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让师生感兴趣的、积极参与的活动,才是学校教育的关键。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师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第一,深刻挖掘编制整体的、系统的传统节日素材,形成校本教材。梳理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挖掘其人文精神内涵、节日的人物典故、诗词名篇、经典故事等可以结合国家教材中的内容,按中华传统节日的时序重组编排。第二,精心设计有效的、趣味性强的、师生参与度高的活动方案。按照每个节日设计学校的主题活动方案,重点考虑趣味性、参与度。让学生玩且会玩,玩得精彩有意义,让师生都能参与,都愿意参与。第三,打造师生参与节日实践活动的场地。除挖掘校内资源并精心打造外,还要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育人合力。第四,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素养。当前我们的教师多为80后、90后,整体上看,他们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理解不深。因此,要让我们的教师对中华传统节日有认同感、有参与意愿,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更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的中华传统节日活动方案,才能让中华传统节日的价值和教育真正落地,根植师生心灵深处。
铜山区房村镇小学中心校校长
刘军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华四大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形成的,它源自于民众,又在民众间得以传承,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展示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节日文化、节气文化、五行文化、生肖文化、姓氏文化和民间故事一样都属于民俗文化,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递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中流传至今的祭祀仪式、娱乐活动、饮食等独特的传统习俗,在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精神、新内涵。
当下我们的节日文化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效果其实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育的价值缺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学校以节日文化为主题布置学校文化,只能看到表面的复制与粘贴而没有真实的行动。再比如,有的学校看到别人的学校开展清明祭扫活动,临时抱佛脚,匆匆准备,人云亦云,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随意性较大,这种缺少根和魂的活动说明是对中华节日文化内涵及价值的理解不到位。
传承中华节日文化,汲取中国智慧,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学校和教师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教师对节日文化要有系统思考,把握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才能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儿童成长相吻合。其次,把节日文化与项目化学习、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民俗文化教育的素材,一年级有《端午节》,二年级有《传统节日》,三年级有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我们把这些教材内容与传统节日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就可能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教育的底线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生活,我们应当从具体生活中的儿童出发,对节日文化进行研究,并注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仪式感,加强对孩子品性的教育,进而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仁东
我们今天重提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是基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敬重,另一方面是基于对传统节日在现实教育中被淡化、被弱化和被虚化的反思。
从理论关注来看,中华传统节日被学者们从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为我们认识、把握、运用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实践发展来看,基础教育学校也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教育方案与系列活动,它们所形成的典型经验也为我们充分挖掘传统节日这种教育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传统节日的“节”如同竹节一般,把我们的日子串接在一起,把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连为一体,使时间轴不被分离与割裂,让我们的当下以过去为基础,以未来为期望,开心、幸福地生活一生、奋斗一生。因此,周期性的传统节日之价值在于让人的生命在这个历程中展现风采、体现价值、实现梦想。
中华传统节日在历史情景中形成、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在理性审视中创新,这就构成了它的历史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特点。在今天的时空背景下,我们的传统节日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在认识方面,从传统到现代,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动选择等通过“万物以人为尺度”来衡量。二是在社会方面,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从单向度发展到多向度。三是在文化方面,从生存文化到休闲文化,生存为第一要务被享受生活的休闲活动所取代。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中华传统节日所注重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被破坏,精神涵养被海量信息所遮蔽,理想信念被舒适生活所消解。
面对这些变化与挑战,如何充分彰显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进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们基础教育学校校长来说,确实需要系统审视。首先,从理念上,我们应守正创新,即坚守传统节日的精神要旨,创新利用传统节日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使这种资源的教育效果更好。其次,从制度上,我们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把传统节日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体系,以潜移默化的过程影响学生。第三,从实践上,我们须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好相关教育基地,创设真实情境,提升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张晓权博士
刚才听了几位校长的发言,受益匪浅。同各位校长和专家的感觉一样,我觉得今天这个主题既契合了传统文化回归的大背景,也融入了教育应该具备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我非常赞同传统节日需要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思考的观点。由此,我觉得讨论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厘清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二是想清楚为什么要过传统节日并弘扬传统文化。三是应该怎样实现传统节日或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传统节日不是日历上标出来“今天休息”或“今天放假”那么简单,我认为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日历表达!那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传统文化既体现在隐性的意识之中,如“不在人前,不在人后”的中庸意识;也体现在显性的载体之中,就像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岳王坟这样的建筑。传统文化既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像有关节气的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点。传统文化中更多的还是体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家庭、家族、国家的关系。“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无论是清明节,还是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都隐喻着美好的特质。所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进取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牺牲精神,“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乐观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可以认为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过传统节日?过节是不是就是吃一顿、玩一场?将传统节日以国家名义定为法定节假日不会那么庸俗化。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日历表达,或者说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过传统节日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族群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实质,是一个族群的根与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文化自信须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就需要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传统节日放假的形式,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无疑有助于中华民族固其本、浚其源。
如何实现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是在历史烟尘中寻找,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再现。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感受家人融融的天伦之乐;通过一些严肃仪式的再现,让他们感受到心灵的冲击。具体形式上,琴棋书画都可以是很好的载体,在娱乐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