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变革趋势--- 张治的教育随想

发布时间:2022-04-30

        学校是人类社会文明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未来学校发展将突出个性和创新,从知识的传播与消费转向知识的创造与分享。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使面向已知的教育模式加速颠覆,自适应学习和社会化智能型学习管理系统的普遍运用将加速后文凭社会的到来。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评价体系、教师角色等革新都将促进学校的加速迭代。学校3.0版将向更加开放化、多样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学校将是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环境,将是基于数据的治理、着眼于创新的课程空间、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颠覆式创新。

       学校已存续几千年,它对人类知识生产、智慧传承和文明进化至关重要。人类文明的核心是创造一个文明处所承载文明,并以此为起点创造新的文明,这个处所可以是寺庙,可以是铭碑,可以是宫殿,可以是祠堂,也可以是学宫,学校无疑是其中积聚与发展人类文明的凝聚点。今天,几乎每个人的生命里都留有学校的烙印,它对人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乏。从诞生之日起,学校就在持续迭代更新,那么是什么在驱动学校发展演进?在可预见的未来,学校进化的趋势如何?形态会怎么变异?

       从学校的演进和改造历程看,学校演进与社会、教育的发展联系密切。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学校发展的原有逻辑路径已经消失或者弱化,如等级性逻辑。有的已经变化,成为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学校 的选择,如普遍性逻辑。而在平等性逻辑基础上,发展性、主体性、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整体性、生活化等逻辑,成为现代学校的主要选择,并在不同阶段得以体现。

        今天,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人类社会-计算机-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信息服务进入普惠计算时代(郭重庆,2015),人类手握智能终端,随时随地就可获得想要的解决方案,新的移动互联时代开始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系列冲击:一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冲击。任何重复性,基于知识积累的教学都终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二是信息传播与社交方式变革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冲击,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颠覆式改变;三是对学校和教育体制的冲击。学校可能需要重新设置专业,大部分现有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时新的工作也会出现,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不断推出,学习内容的转变在所难免,学校治理变革也在所难免。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的内涵和外延在悄悄转变,未来的学校是什么?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评价?怎么教学?谁来教学?为谁办学校?谁来管教育?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互联网+”的舞台上重新审视。学校的学习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内容从分科走向综合,从面对已知转向不确定的未来;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搬运工转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教学从基于课程标准的统一改造转向个性化培育的成长陪伴;评价从单纯的分数排队转向兼顾综合素质的大数据分析(潘晨聪等,2015)……当然,学校深层次的重构,还不仅仅局限在这些领域,量变还在逐渐叠加,学校的升级换代正渐渐推进。可预见的未来,学校转型的趋势愈发清晰。

(一)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重新分工将改变学习内容

       未来,我们对智能的概念和认知将发生巨变,融合智能将逐渐被人们认可,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将混合发展,纯生物的人将逐渐消失。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对很多职业造成巨大冲击:电话客服、翻译、会计师、保安、旅游业、餐饮业……“未来会有更多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金融分析师、医生、律师、教师等。”“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也就是依赖于记忆,而依赖于记忆的工作将绝大部分会被淘汰”(库逸轩,2017)。

       谷歌旗下的Deep Mind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 Go,在2017年5月以3比0的总比分打败了世界围棋排名第一的柯洁表明,Alpha Go已经超过人类职业围棋顶尖水平。此前,围棋一直是机器学习领域的难题,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技术力所不及的。有人预测,到2045年“奇点”到来时,7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目前它在某些领域正在替代人类,且效率更高,正确性更好。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用于更多的工作岗位,人类将从大量重复性高、繁琐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科大讯飞推出智能语音翻译机表明:智能语音技术能让跨语言交流成为可能,用母语思考,用母语交流,其他的事交给智能语音。这些技术的成熟,必然会引起学习内容的重构,过去花费大量精力记忆单词的时代可以一去不返了。

       凯文·凯利(2015)提到,未来一切皆智能化。我们需要面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重新分工。人工智能做的医疗诊断可以比一般医生诊断得更好。机器人试错学习后不需要模仿了,只要告诉它做什么,它便自己去尝试,其中会出现很多错误,但通过错误它能学习,这就是自我编程过程,这个领域在以每18个月翻倍的速度增长。未来,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将工作分为四类:一是人类和机器人都能做,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二是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如重体力劳动,危险环境下的工作等;三是人类想从事却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四是目前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凯文·凯利,2016)。李开复(2017)在访谈时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找自己最爱、最擅长的事,而不是变成一个背书的工具,因为你背书再背也背不过机器。就像我们以前心算那么厉害,没有人靠心算能找到工作,因为不会比计算机快”。因此,也许到2029年,现有的PC电脑将普遍智能化,它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成为人的第三大脑半球。人们可能再没有必要检索碎片化信息,而是直接向计算机要经过智能处理后的解决方案、图文报告等,要计算机替代自己整理笔记,形成汇报文件,并根据风格做好演示动画或ppt等,从而极大地解放人的大脑,让大脑负责基于情感和价值观的判断,负责好奇心寻觅,负责提出问题等。学什么永远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与人体智能的融合,将如何改变学习内容,这是一个充满想象,也是学校3.0必须要回答的议题。

(二) 学习逐渐走向个性化和终身化,学校服务从“电影院形态”走向“超市形态”

       从学校发展趋势看,在解决教育平等问题的基础上,差异化、个性化将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逻辑,促使学校深刻变革。一方面,它不是去家庭化,而是尊重家庭的价值观,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教育选择,根据个体差异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校,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它又会激发原有的学校内部的组织框架和学校制度革新,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学校的这些探索和尝试将对学校教育的现在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每个人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评价也针对个人,而不是进行比较排名。同时,学习不再是特定阶段的历程,而是伴随终生的,因需而定,因需而学。

       个性化并不都是昂贵的,现代技术正在将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变成现实。具有超前思想的Alt School是一所2013年才诞生的微型学校,正在尝试将个性化教学以规模化、标准化的形式运作。学生决定学什么;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表、作业等都不同;学生可能上午学五年级数学,晚上学三年级语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于2017年5月拿到了来自扎克伯格和乔布斯遗孀的1亿美金融资,创造了美国K12领域的融资史。这一事实表明,个性化具有极大价值,可能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主流。

(三) 学校业务正在被技术公司瓜分,课程外包将常态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日益成为其大脑,而教育与学校不再是强相关。越来越多的资本将进入教育领域,对学校围墙发起攻击。教师面对跨界的打劫者,将没有很多的优势。学校治理和越来越多的课程将外包,如新东方等培训机构会承担全国数以万计的英语教学,好未来等公司可能承担众多学校的数学教学等。歌剧、网球、STEAM课程、钢琴课等小众课程,会逐渐由专门公司承揽。

       在我国,学而思、新东方等教育公司已经开发了大量课程,用于学生课外培训,其中不乏精品,这些教育公司以及现存的课程设计与制作基础都是未来学校实现课程外包的根基。此外,学校还应重视三个现象:全球范围的连接、线上线下混合和名人对学习的效应。51talk是个一对一的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用手机学。现在,菲律宾有数千名外教出卖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学生。在线教师也获得了更多认可,一些好老师开始离开学校,从事在线教育。易弹公司开发的智能钢琴,集成了钢琴功能和钢琴教学功能,是一种基于专家系统的音乐教学解决方案,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让学校未来的学习组织形态越来越重混。

       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将会在购买服务、评估服务和遴选供应商和管理供应商的业务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课程服务的专业化将让课程外包常态化。

(四) 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特别是MOOC的大规模应用,学习流程必然再造,单纯的班级讲授学习方式将逐渐被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所取代。线上资源的进化和日趋智能,会接近甚至替代一般教师的讲授,网络社区的互动交流会日趋便捷。同时,伴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群智发展将成为常态,教室内的智能水平将不再取决于教师的智力,而是群体智力的叠加。

       未来社会将群体化生存,人类面临的问题将主要靠群智解决。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表演,而是深度的群智发展模式的实战。未来的学习将日趋多样化,不再追求一个人学习100门课程,不再要求100个人学习一门课程,而是让100人学习100门课程,不是学得更多,而是学得更多样。让每个人自由发展,社会不追求全才,社会协同解决问题,未来学校需要在学习方式上进行颠覆式革新。

(五) 屏读成为常态,技术深度融合会极大提升认知效率

     未来学生认知的界面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屏读成为主要方式。屏读让信息传播更便捷廉价,让信息呈现富媒化,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将从感官而不是从解读文字结构概念开始。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在沉浸式环境中多感官参与,混合现实会让学习和认知效率极大提升,甚至产生更高效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已进入借助智能设备生存与发展的时代,人机结合的学习方式会发挥更大作用,认知外包现象会让个人更加注重方法论的学习。在未来社会,信息传输方式也将多元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传输方式将衍生更多元的信息传输方式,电视、网络、手机、微信、语音、视频等不断消融教师的中心地位。视频、图像、声音、虚拟现实等将信息以生动形象、贴近现实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体验。例如,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实现情境学习,促进知识迁移。目前,虚拟现实已经在语言教学中展现出优势。篮玉如教授对台北132名四至六年级学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教学两个单元的英语,结果显示,学生在对话和语句方面的学习成效显著(刘德建等,2016)。

(六) 单向灌输知识的时代将终结,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

      美国互联网思想家戴维·温伯格说过:在知识网络化后,教室里最聪明的绝对不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而是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朱永新,2017)。也就是说,进入学校3.0时代,学习不再依靠传统教师。教师的工作将根本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基本上可以由机器取代。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情感的呵护者。学习资源的创生将被那些卓越教师所包揽,讲授型教师职位会缩减70%,教师的主要工作将是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陪伴者。教师也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而成为自由职业者。教师有选择的权利,各种培训机构也将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或者课程公司。但是,不管怎样,教师这个职业不会消失,只不过他的角色可能从过去的处于中心地位,变成一个陪伴者、指导者、服务者。(朱永新,2017)

(七) 评价会发生革新,升学将基于信任而不是分数,教育进入后文凭时代

       大数据、人工智能很重要的特点,是能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瓶颈在什么地方,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策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朱永新,2017)。未来的学校评价将不再是简单的给出分数,而是注重学生发展。学生数据的及时感知、信息获取和智慧决策将实现自动化。所以3.0版的学校,课程证书的意义和价值会远远大于文凭的意义和价值(徐蓓,2017)。大学升学将基于对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信任,而不是考试分数,人类进入后文凭时代。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将消失,他可以选择在不同学校学习不同课程。学生在什么地方修什么课程可能变得更重要,因为不同的学习公司、不同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其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一所学校的课程不可能都很棒,不同学校里最优秀课程的组合将使一个人变得更卓越和更优秀(朱永新,2017)。未来的大学将全部开放,学生文凭将不再是一张纸,更多会是记录课程学习经历的数字档案。学生的学习评估不仅看考了多少分,更关注学生在哪里学习、学了哪些课程。他在学习中创造了什么、分享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等。

(八) 学制的概念将基本消亡,学习就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学制基本上是工业化流水线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外化,它按照工业设计的思维追求标准化、同质化,在同样年龄、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教师和固定内容,将教育体系中的一切标准化。其实,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需要学习20年,有的学生只需要学习5年,强迫学习不仅是对人性的摧残,也是对资源的浪费。3.0版学校的学制概念将基本消亡,教育周期弹性化,学制更加灵活。学习成为生存的需要,伴随人的一生。学习、就业、创业无法区分。学习不是特定阶段的统一任务,而是成为人生的一段旅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父母的工作特点,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安排学习内容。学校将没有学制的概念,混龄学习成为常态。学习内容将差异化和多样化,人们不再比较同一时间谁的考分更高,学不好可以反复学,暂时不需要的可以不学,等需要时随时再学。

(九) 学校将成为人们的精神栖所、心灵家园

       当下的教育体系一直强调知识的存储、传播,有意无意忽视知识的创造与破坏。有时人就像一台“机器”。未来,个性化、人性化将成为主流,指望学习力提升已经不能拯救学校,未来学校要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所,成为人们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圣地,现实世界生活社交的场所。人们选择学校不是为了功利的目标,而是为了寄托精神,这才是学校永续存在的最重要理由。学校学习要给所有人带来快乐,而不仅仅是胜负优劣,要培养学生悦纳自我的能力。学校要与人的天性合作,成为快乐生活的空间,满足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呵护好奇心,宽容好玩心,善用好胜心。

(十) 社会教育供给机制将更加完善,教育券成为学校的通货

       3.0版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以免费为主,政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买单。基本教育资源获得成本逐渐降低,它最终如空气一样,成为全体民众共享的公共品。未来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外,可以设计和定制自己的课程(徐蓓,2017)。对于个性化学习资源,学生自己付费。WISE的调查显示:未来,私人为教育买单的经费有大幅增长。所以,课程外包和政府采购将成为未来学校的重要特点。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将难以区分公与私,政府购买服务获得个性资源,或者政府颁发教育券,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政府的教育券可以流通,学生可以到新东方、学而思甚至国外的教育资源提供方买单,即哪里教得好就到哪里学习。

       上述预测是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教育从技术手段信息化转向用信息化的思想重构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产业形态,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是技术的变革和应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而使学校的范式革命成为可能。